心包填塞是射频导管消融最致命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后果很严重。
医院李宜富、医院姚焰、丁立刚等就医院~年发生的15例心包填塞进行了分析发现,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与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损伤及有无压力监测相关。
此外与特定解剖部位,比如右心室流出道(RVOT)游离壁、左心房前顶部等局部薄弱或导管难以稳定贴靠导致过度消融相关。心包填塞大多经心包穿刺引流后预后良好。
这项研究中,共有例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术,15例(0.68%)发生了心包填塞。不过所有患者经抢救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
其中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无心包填塞;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0例(1.41%)发生心包填塞,其中9例在使用非压力导管时出现;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5例(0.88%)发生心包填塞。
根据消融过程及开胸结果,12例可确定心脏穿孔位置,分别在RVOT游离壁3例、左心房顶部4例、右心室心尖部2例及其他位置3例。
术中及时心包穿刺引流,9例患者顺利拔除心包引流管,置管时间(29±9)h;6例需要外科开胸手术。
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针对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轻柔,RVOT游离壁消融尽量降低功率、缩短消融时间。可考虑倒U消融,尤其是游离壁侧。
针对房性心律失常消融,使用压力监测导管,且在消融时要特别注意压力、温度、阻抗等变化。
此外,发现心包填塞后应及时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穿刺后持续引流量大于ml以上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术后引流仍大于ml需要外科进一步处理。
来源:黄俊,丁立刚,李宜富,等.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策略分析.中国循环杂志,,35:62-6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30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长按图片,显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