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很多看上去温柔如水的女性
成为一点就着的“炸药包”
可是
长期生气、抑郁等不良情绪
不仅会让女人变老、变丑
更会导致肝郁气滞
发生女性常见病
乳腺增生性疾病病例实录前段时间,叶女医院针灸科治疗颈椎病。一次治疗时,叶女士因胸前胀痛,趴下做俯卧位时很难受,于是和医生说道,最近不知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其他原因,在和爱人吵架后,她感到双侧乳房胀痛,不能触碰,心情也因此变得更加急躁。
针灸科医生听到叶女士这样述说后,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原来叶女士每次月经期前都会有乳房胀痛,时轻时重。这两月因工作压力增大,该症状明显加重,并伴有心绪起伏大,不能控制。随后,医生让叶女士做了个乳腺彩超,结果显示:1、双乳多发低回声结节BI-RADS3类;2、左乳囊肿约8.9*3.5mm;3、双侧乳腺增生:右乳最大者4.2*3.7mm,左乳最大者6.3*3.4mm。
第一次乳腺彩超检查
在仔细进行中医辨证,并结合检查报告,考虑叶女士有乳癖病(乳腺增生性疾病),于是使用特色针法—脐针中雷风相搏针法和山泽通气针法为其治疗,以疏降肝火,宽胸解郁。
脐针治疗经过5次针灸治疗后,叶女士双侧乳房的胀痛基本消失。此后为巩固治疗,每个月经周期前针灸治疗1星期,连续三个月经周期,复查乳腺彩超如下:1.左乳导管局限性扩展BI-RADS2类;2.双侧乳腺增生。对比之前,胀痛消失,囊肿消失,增生变小,乳腺疾病分类降低,症状明显好转,且随访半年没有症状反复。
治疗后复查彩超报告乳癖病乳腺增生,中医叫乳癖病,多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气滞痰凝,更兼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乳络发病。它以乳房不同程度的疼痛,一侧或两侧乳房内产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月经变化和情绪变化相关为临床表现的病症。乳癖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病。据统计,在临床上,50%妇女有乳腺增生症;在组织学上,则有90%女性可见乳腺结构不良。
从西医学上来说,乳腺增生与卵巢内分泌密切相关,当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相对减少时,会刺激乳腺实质增生,而且使末梢导管上皮呈不规则增生,引起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也因失去孕酮对雌激素的抑制作用,而导致间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化、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程度不一,常伴有周期性,疼痛呈弥漫性钝痛或局限性刺痛,触痛和颠簸加重,有时会向双上肢放射引起上举困难;
2、乳房肿块:常双侧对称性发布,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可活动。
如何诊断1、通过症状和乳腺触诊;
2、乳腺彩超、钼靶X射线均可确诊。
治疗通过特色针法—脐针(以脐为主要进针点,以易医学为基础理论的针刺方法),结合艾灸、中药熏蒸等中医外治法可保守治疗此类乳腺疾病。
脐针
脐针,是指施术者在患者的脐部下针,用以调节阴阳、祛除疾病。中国针灸学里的针法很多,比如体针、耳针、眼针、腹针、鼻针等,脐针与上述的针法都不同,是一种全新的针刺疗法。它的针刺手法是以脐蕊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在脐壁上做放射状进针,而这个方向则是根据疾病本身来定。
脐针与其他针法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不同
我们所知的一切针法都离不开传统的经络学、腧穴学理论,而脐针疗法却是易医理论,是以易经的理论、易医的思维来指导脐针的临床实践,故称其为易医学的入门之法。
(二)全息不同
其他针法虽然也用全息图,但基本上都是一种全息,而脐针疗法至少有四个全息,它讲究的是四图共参,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获取最佳的全息。
(全息:中医全息医学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不是单一的神经反射作用和经络作用,而是一种多元整合系统疗法。)
(三)所行经气不同
传统的体针和耳针、鼻针、眼针及腹针等都是作用于人体的后天经气,而脐针疗法则是走的先天经气,故其治疗效果就与其他针法不同,应该说更快、更好。
(四)部位用针不同
以往针灸学认为“神阙禁针”,但脐针疗法却是在这个禁针区肚脐扎针,打破以往的针灸禁锢。而且,神阙穴可一穴多治,“以一穴治百病,以一点带全身”,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功能性病还是慢性病,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同时,脐针疗法不仅可以一穴一针,还可以一穴多针,手法上多采用横刺和斜刺,特别是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使用的是一穴多针的技术。
提醒:乳癖病虽有自限性,但其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及情绪,且容易短时间内进展,有一定病变概率,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相关乳腺疾病相鉴别,所以女性朋友如有乳癖病,应及时就医确诊治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余希婧
针灸科主治中医师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颈肩腰腿痛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康复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使用脐针、董针特色针法治疗乳腺疾病、月经病,对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颈肩腰腿痛等痛症,消化系统疾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有较深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