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是拔罐疗法的常用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儿童同样适用。还称“拔罐子”。有火罐、气罐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竅旁……以小角角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说:“以牛角制罐,作为外科吸脓血之用,故称‘角法’和‘吸筒疗法’”。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
后世医家在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使拔火罐法应用临床各种疾病,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拔火罐法的作用1拔火罐法,作用于皮部“络脉”,如《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又“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这说明外邪由皮部、浮络、络脉、经脉入侵人体而致病。故拔火罐法可通过局部的络脉、经脉和腧穴的良性刺激而起到治疗作用。
拔火罐适应范围很广泛,由于拔火罐面积大,包括腧穴、络脉的治疗作用,临床各科均可应用。
正确使用“拔罐法”,其主要作用可有以下几点:温经通络、疏风散寒、祛除湿邪、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泻火、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平衡阴阳。
拔火罐的常用方法2《素问·调经论篇》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所以拔火罐也要依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临床根据病情或病变部位,选取不同大小的透明玻璃罐,采用闪火法,辨别虚实运用补泻法进行施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留罐
又称坐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皮肤可出现潮红、瘀血等,一般留罐时间为5~15分钟;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及疑难病症。
虚证:选用适宜中、小火罐,或用大火罐疏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小,留罐时间稍短,为补法。
实证:选用大火罐,多罐密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大,留罐时间稍长,要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为泻法。
二、走罐
又称推罐。
选用适宜的玻璃火罐,罐口较厚、光滑,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一层滑润油脂,也可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液或红花油等,将火罐吸到皮肤后,以手握住罐底部,再反复上下或左右推位移动,至皮肤潮红为止。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胸部可选择小口径火罐顺应胁肋骨方向推位移动。
虚证:顺经走罐。以火力小,轻吸快推刺激量较小,同部皮肤出现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逆经走罐。以火力大,重吸缓拉刺激量较大,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罐痧,为泻法。
此法既有拔火罐的作用,随之罐痧的出现又兼有刮痧的效果,增强拔罐对机体的刺激量。
适用于气血瘀滞、火毒内蕴、脏腑病证、顽固性失眠、风寒湿痹等症。
三、刺络拔罐
刺络出血与拔火罐相结合的拔罐法,临床较为常用,适用范围广泛。
先将选定的穴位或部位,用粗毫针或三棱针轻微点破皮肤(络脉)出血,接着在出血处拔火罐,视出血量多少,可留罐5~15分钟。
虚证:轻刺(孙络)皮肤红润,或稍见血点状。以火力缓,吸附力轻,罐内稍微出血,皮肤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根据病情,采用中刺以轻微出血,或重刺点状出血为度。以火力大,吸附力紧,每个罐内出血量约1ml左右,病情重者出血量可以多些,为泻法。
刺络拔罐,可疏通经络中瘀滞及气血不畅,清热泻火,祛邪解毒,调整脏腑功能和虚实夹杂之证,使壅滞等有害病邪毒素“邪出有路”。
四、闪罐
选取穴位或部位,将火罐吸附皮肤后,立即拔起,如此反复多次地吸住拔起、拔起吸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罐痧为止。
虚证:火力小,罐口吸附力轻,反复多次吸拔,使局部微红或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火力大,罐口吸附力紧,反复多次吸拔,使局部紫红或出现罐痧即可,为泻法。
闪罐吸拔时,通过局部络脉或穴位一紧一松的反复热刺澈,可通畅脉络、运行气血、调节虚实、平衡阴阳
适用于风寒湿痹,局部疼痛、皮肤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及不宜留罐的病人。
五、针罐
又称留针拔罐,是用毫针刺入一定穴位或部位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上火罐,待火罐留到一定时间,将罐起下,然后将毫针起出。
操作时注意针柄不宜太长,以免碰触罐底使针刺过深,对胸背部要慎用,因拔罐时易使针体深度改变,避免发生意外。
补泻法可根据火力大小、皮肤颜色深浅、留罐时间长短而定。此法具有针与拔火罐双重作用,适用于顽固性疼痛、风寒湿痹等。
拔火罐法的皮肤病态反应3在拔火罐过程中,或起罐后,罐口内局部皮肤多出现潮红、紫红、紫黑、水疱等,属于正常病态反应,一般在3~5天后可自然消退,其主要病态反应有以下几种:
一、拔火罐局部皮肤出现鲜红颜色,多为风邪初期侵袭络脉,外邪滞留于经外皮部浮络之中,或者阴虚表现。
二、拔火罐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为寒邪;紫黑色为气滞血瘀之征;若紫黑色且见有斑块,为火毒、实热证、寒凝血瘀等。
三、罐口内皮肤微有发痒为风邪;若罐内出现水气或水珠者,多为湿邪盛。
四、罐口内皮肤不变颜色,或者发白不温,多为虚寒。
五、在留罐时,若皮肤出现发痒刺痛感觉,可能即将出现水疱,或者体内风寒湿邪气盛。需要详细观察罐内皮肤情况,留罐时间可稍短。
六、拔罐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多为寒湿邪气盛,或者火毒。
有的拔罐3~5分钟即出现水疱,多为体内有火毒或湿气盛,或络脉湿邪溢满,或因卫气不固。
一般反复拔几次火罐,待病情好转,可不再出现水疱。
若火力过大罐口吸附力紧易出现水疱;留罐时间过长易出现水疱;但无病则很少或不出现水疱。
大的水疱可用针刺破放出液体,小水疱可以自然吸收,一般不易感染。
水疱内液体颜色清淡而透明者,为寒湿盛;颜色黄者,为湿热盛;颜色紫暗者,为气滞血瘀。拔火罐出现水疱的作用类似于直接灸法,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不同,罐内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因此,掌握好拔火罐的补泻法和一定的刺激量,可提高临床疗效。
竹火罐用直径3~7厘米粗细的竹子逐节锯断,一端去节做口,一端留节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样的圆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术的部位加以选择。竹筒火罐用坚固的细毛竹,截成长约6—9厘米的竹管(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者重量较大,容易脱落,过短者由于管腔容积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着),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约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管壁的厚度约2~3分,用砂纸磨光,口圈必须平正光滑。竹罐的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
拔罐须知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其他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但这顺序需要注意,洗完澡后可以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处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各季节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5、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6、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7、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