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儿科,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最常发生的疾病。一般来说,门诊患儿中60%以上是呼吸系统感染。据统计,小于5岁的幼儿当中,肺炎的死亡率目前依然排在首位,所以对于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期特别邀请到中国医院刘春峰教授倾情讲解儿童CAP的诊治。
儿童CAP诊治存在的问题
儿童CAP诊治不规范,抗生素应用不尽合理,细菌耐药导致的治疗失败,检查方法选择上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CAP诊治思路
CAP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CAP为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
诊治思路
第一步:确定是否为感染性肺炎,在诊断感染性肺炎之前以及治疗反应不佳时,需要除外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和气道疾病等;
第二步:判断病情轻重和重症高危因素。重症肺炎病死率高,应在首诊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动态评估病情轻重和重症高危因素,以及时优先处理重症病例;
第三步:经验性治疗。根据年龄、发病季节、流行病学、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基础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析可能病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第四步:目标治疗。一旦病原体明确,应及时调整为目标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医疗费用。
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症状
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原虫等,必须注意儿童CAP往往有混合病原感染。
肺炎链球菌(SP)是生后20天至儿童期各年龄段CAP最常见的细菌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多感染婴幼儿;流感嗜血杆菌(HI)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卡他莫拉菌(MC)多见于婴幼儿等。
常见细菌耐药情况简介
CAP临床诊断
1.症状:发热、咳嗽、喘息是CAP最常见的症状,病毒性肺炎常出现喘息,年长儿可有胸痛,咯血少见。
2.体征:呼吸增快和湿性啰音多提示细菌感染性肺炎,尤其是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多无啰音。
呼吸频率增快标准:平静时观察1分钟,<2月龄≥60次/分;2月龄~1岁≥50次/分;1岁~5岁≥40次/分;5岁以上≥30次/分。
3.影像学检查
1)胸片:一般状况良好的门诊患儿可不进行胸片检查,对改善预后无明显影响。当病情严重或考虑有并发症或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需要早期行胸片检查。
2)CT:不推荐常规行胸部CT检查。
特别提醒塑型支气管炎的识别与诊断
1.喘息、呼吸困难、鼻煽和三凹征,患侧呼吸音减低,可由哮鸣音,危重者出现沉默胸;
2.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或气肿,伴黏液栓征,可有气漏;
3.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支气管树样塑型;
4.常见于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有过敏体质易发,成为肺炎危急重症的原因。
治疗原则
1.轻症肺炎一般无需住院,可不进行病原体检查;
2.病毒性肺炎,轻症患者或发病初期无细菌感染指征者,应避免使用抗菌药;
3.重症肺炎,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尽早行病原学检查以指导目标治疗;
4.抗菌药使用应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并发症评估及治疗方案
1.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毒性脑病、脑膜炎等,按相应的疾病处理;
2.脓胸和气胸,中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应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如果脓胸合并肺实变,尤其是坏死性肺炎,不建议过早应用胸腔镜清创;
3.坏死性肺炎合并肺气胸者,行肺叶切除术,肺部病变大多能恢复正常,除外合并畸形或者出现内科难以治疗的并发症如支气管胸膜瘘、张力性气胸等,一般应避免行肺叶切除手术。
治疗效果评估及疗程推荐
效果评估
1.初次评估。重症患者初始治疗后1~2h应作病情和疗效评估。重点观察体温、全身状况以及缺氧征等是否改善。
2.再次评估。所有患者经48~72h治疗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又恶化,应再次进行临床和(或)实验室评估,并考虑如下问题:1)抗生素未能覆盖致病菌;2)抗生素剂量不足或存在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因素;3)细菌耐药或者合并其他感染;4)存在基础疾病,包括气道问题;5)出现并发症;6)药物热;7)非感染性肺炎,如间质性肺疾病、血管炎、肿瘤等少见疾病。
疗程推荐
1.门诊患儿治疗的疗程一般为5~7d;
2.非侵袭性SP肺炎总疗程7~10d;
3.HI肺炎、MSSA肺炎总疗程14d左右;
4.侵袭性或坏死性SP肺炎、坏死性MSSA肺炎伴脓胸、MRSA肺炎伴脓胸时总疗程可延长至21~28d,甚至更长;
5.革兰阴性肠杆菌肺炎总疗程14d左右;
6.一般MP肺炎总疗程10~14d,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尤其是肺大叶实变者,疗程适当延长。
儿童CAP预防
1.一般预防。注意开窗通风,少到人口密集和通风条件差的场合,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2.疫苗接种。推荐流感病毒疫苗,SP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接种。
往期推荐01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02华润健康乡村第一期精彩回顾03华润健康乡村第二期精彩回顾
04??华润健康乡村第三期精彩回顾??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内容和帮助在此向大家做个调研即可参与调研采写/排版:瑞雪
编辑/校对:兰叶
审核:刘海波
戳我,参与调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