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风邪伤害人体,有时成为寒热病,有时却独成内热病,有时却造成里寒症,有时却成疠节病,有时会半身不遂,有时却为单纯之风气病。病都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有时又内伤五脏六腑,我不知其道理,请为我详说。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shuò)变,腠理开则洒(xiǎn)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dié)栗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zì)。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痩,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chēn)而有疡(yáng),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fū),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xì)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歧伯回答道,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麻风、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黄帝问,五臓风之病情症状各不同,希望能说明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wù)风,色皏(pěng)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chài),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yì)干,善怒,时憎(zēng)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máng)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tái),隐曲(qǔ)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gé)塞(sè)不通,腹善满,失衣则?(chēn)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rú),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zì)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歧伯回答道,肺风主要症状乃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肝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呑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帝曰:善。黄帝说,答得好。
痹论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黄帝问道,痹病是由何而生?
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zhuó)痹也。歧伯回答道,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也。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黄帝问,那痹分五种,又是什么呢?
歧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歧伯回答道,若是冬日得痹病名之“骨痹”,春季得痹病名之“筋痹”,夏季得痹病名之“脉痹”,长夏季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之“皮痹”。
帝曰:内舍(shè)五藏六府,何气使然?黄帝问,那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又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chóng)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ài),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shuò)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kāo)以代踵(zhǒng),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xiè)惰,发(fā)咳呕汁,上为大塞(sāi)。 肠痹者,数(shuò)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歧伯回答道,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故骨痹不已,久之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必会内延至肾脏。如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臌。如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于是入侵心脏。如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如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臓。故凡痹病之区分,是各以四季时节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的。凡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如肺伤于痹的,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伤于痹者,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肝伤于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肾伤于痹者,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脾伤于痹者,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肠伤于痹者,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胞伤于痹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阴之性为静,正常时精神内敛,阴津竭则生躁,节制饮食则胃气吉生,暴饮暴食,肠胃必伤于痹之气。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痹之气聚于肺所致的。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者,乃因痹邪聚在心所致。病邪入侵造烕小便失禁,乃因痹之气聚于肾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痹气聚于肝而致。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此因痹气聚于脾所致。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脏也,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黄帝问,痹病之人,有些因之死亡,有些却久病不愈,有些却能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歧伯回答,痹气入脏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黄帝问,病邪居在六腑消化系统中,又会知何呢?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岐伯答道,这是饮食不知节制,居处不适所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黄帝问,如何用针法来治疗呢?
歧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fèn),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chōu)也。歧伯答道,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舆不及,则病易痊愈。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黄帝问,那人体的气与血,也会有痹病吗?
歧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hàn)气也,其气慓(piāo)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huāng)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歧伯答道,血者,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之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术气者,是水榖产生之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此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帝曰:善。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rú)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黄帝说,答得好。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燥,有的会很湿,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道,疼痛的症状乃因寒气盛也,此因寒则生痛。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此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黄帝问,有的痹病不痛,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歧伯答道,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帝曰:善。黄帝说,答的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