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说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我们也会用一个人对待情绪的方式去评价这个人。
比如,我们发现一个人很爱生气,我们就会评价他素质不好,修养不好,或者说他的自我管理有问题,这个人不成熟等等。
01
所谓“发脾气”
发脾气,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生气”,从它的定义来说,生气是“一般人常有的经验?是源于人的攻击本能的一种能量?是个人目标遭受挫折时的本能反应”(Tavris,)。
Cavanagh()认为?生气引发于需求满足的过程受挫受阻。
当这个满足需求过程受到他人的阻挡时?那么生气就会被导向他人?对他人生气。
需求满足是受到自己的因素所影响时就会对自己生气。
生气的目的是使人们去处理需求受阻的状况?以求达到最终的需求满足。
Mabel曾针对广泛年龄层和各种背景的人作调查?指出以下10种能引起人们生气的情形。
存心破坏的行为;被贬低人格或遭到不平等待遇;某人怀有偏见、不公平和不亲切;被视为不诚实或不守信用的人;一个人的权威或财产或感受不被他人重视;被重要的人忽视或遭到伤害;由于他人对我的疏忽而遭到伤害;人们的行动表达出缺乏关心的态度;受到言语上或身体上的攻击;成为无助的牺牲者。
我们可以看到,生气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我们就用一个两分法,讨论就是到底人该发脾气还是不发脾气,又该发怎样的脾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脾气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一种是为别人,就是外在的和内在的。
比如,有的人在生气,如果他的生气是为了他自己,他觉得他被别人冒犯了,他觉得他没有被别人尊重,被别人侮辱了,然后就很怒,就开始发脾气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发现夫妻之间,有一些男性或女性很易怒。
怒了以后就砸东西,去伤害对方,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02
为什么会“发脾气”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你会发现这一类人不够安全,他自卑。
他感觉到自己可能要被别人冒犯了。
他体验到了这个情绪之后,于是他就开始表现出来。
他感觉他体验到了,那是不是真的有这种情绪呢?不一定。
也就是说当他感受到了外部的情境,这种情境让他觉得体验到了冒犯。
这种亲密关系的模式让他体验到了这种情绪。
过去曾经他有过这样的体验,所以这种模式唤醒了他的这种情绪的体验。
于是他就愤怒了,其实这是一种创伤被唤醒,或者是他的一种自我体验的这种自卑的模式被唤醒了。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人冒犯他啊。
所以另一个人就觉得很委屈。
这个人的想法是:我没有对你做什么呀?你为什么感觉到被冒犯了呢?另一个人很是莫名其妙。
事实上,就是因为是那个人自己感觉到被冒犯了。
03
“私情”与“义怒”
那这是一种什么情啊?
当然了,这种愤怒也好,暴躁的情绪也好,都是一种私情。
就是因为自私,是他自己的一种“私情”。
那另一种又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的人做了一些不公正的事,比如看到有人在欺负别人。
像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他和史进、李忠三个人正在喝酒,他们听到有人在外边哭,然后就问是谁在哭,发现是两个卖艺的父女哭。
他把人叫过来一打听,问这怎么回事?
他知道了是一个杀猪的郑大官人欺男霸女,这个人居然做着立即就怒了。
鲁智深跟另外两位同伴说你们先喝酒我去去就来。然后他就去把郑大官人给杀了。
在鲁智深他的人生当中,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救人,一个是杀人。
在他杀人的时候他肯定发怒的,他肯定是生气的,他才会做出这种杀人的行为。
那么他这个生气动的情绪就不是自私了。
他不是因为他的利益受到伤害了,不是因为他感受到被侵犯了,不是因为他感觉到人家对他怎么样了。
他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公而引起的愤怒。
这一种愤怒呢,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叫“义怒”。
所以,前者叫“私情”,后者叫“义怒”。
这两种都是生气,但这两种却又不一样。
前一种生气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伤害别人。后一种生气不但不会伤害自己,还会滋养自己。
因为按照孟子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以直养之。”有真诚,才会有浩然之气。
我们都知道,人真正的健康需要有气,我们说气血通畅,如果有浩然之气,一个人就会健康。
因此,前者会得病,会出现心理疾病;而后者就会使一个人健康。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情绪。
如果常常因为“私情”而生气,会有什么危害呢?
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两小时,脑卒中(中风)的风险会增加3倍,心脏病突发风险则会增加5倍,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史的人风险更高。
其实,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脑负担,往往容易突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受情绪因素影响,比如临床上冠心病病人生气后,容易胸闷胸痛;高血压病人大怒后,容易面红耳赤,出现剧烈头痛。
这都是生气对身体产生的“急”影响。
而生气对身体的“慢”影响也不可小觑,中医讲肝气郁结,比如乳腺增生、妇科肿瘤、胃病、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结节等,都跟情绪有一定关系。
所以要不要生气,我们可以用二分法。
要生气,也是要生后者的气。要有“义怒”而不要有“私情”。
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气”生在对的地方,拥有一身浩然正气!
参考文献
张乾.生气伤害大情绪须控制[J].家庭医学.,(03).
隋光远,施丽君.生气情绪研究进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9(04).
推荐阅读
你有没有持续热情的能力?|内卷化专题
给网校成员的一封感恩拜访信
我对这个家庭的心理顾问计划有信心。|韦志中咨询手记
《积极心理学:6堂积极情绪培育实录课》|韦志中老师新书发布
遇到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该怎么办?|韦志中答疑记录
韦志中你的赞赏就是我们的创作动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