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被列入《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普及版)》(第十四章穴位注射技术。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由70年前从苏联传入我国。并与中医针灸相结合形成了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早在在解放初期,药物匮乏的年代广泛运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而五官科、骨伤科等疾病以及肿瘤、风湿性疾病、乙肝等难治性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并记录了相当的文献记录。
这一疗法因临床操作涉及到交叉学科(护理学、针灸学)且因缺乏基础研究对治疗机理的探索等多种原因导致这项技术开展的不够广泛、甚至部分中医工作者也未鲜有耳闻。
自血穴位注射技术通过血液成分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及自体血在穴位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类似于“自体复合疫苗”的效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技术要点
注射器抽取静脉血5ml,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选4-5个穴位。
主治功效
依据相关的病证,按照经络学说选择相应的治疗穴位。目前对内、外、妇、儿数百种疾病均有报导。
我们在风湿免疫科积累的经验:对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和骨关节炎有效。
自体血穴位注射的功效,一方面取决于所选择的穴位、另一方面可能(目前我们初步开展了相关研究)由于血液成分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禁忌
1.婴幼儿及孕妇。
2.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3.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
安全风险防控方法措施
该疗法在规范医疗操作的前提下安全风险小。偶见晕针、气胸、神经损伤等。按照规范操作,熟练掌握穴位位置科疾病避免。具体参见《(自体血)穴位注射不良反应及对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