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脾脏触诊
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膈肌下降,使脾向下移而可触及。除此之外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
要点一触诊方法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医师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左手绕过其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为止。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检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
1)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2cm者为轻度肿大。
2)超过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
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肿块相鉴别。
要点二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当轻度脾肿大时只作甲乙线测量,甲点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乙点为脾脏在左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的最下缘,两点间的距离以厘米(cm)表示。
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和丁戊线。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丙点)之间的距离。丁戊线为脾右缘(丁点)到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1)轻度脾肿大
见于慢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急性疟疾等,一般质地较柔软。
2)中度脾肿大
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黄疸、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疟疾后遗症及淋巴瘤等,一般质地较硬。
3)高度脾肿大
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瘤等。
脾囊肿时,表面有囊性肿物。脾脓肿、脾梗死和脾周围炎时,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
墨菲征
正常胆囊不能触及。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未到肋缘以下,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钩压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此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这一现象称为墨菲征(Murphysign)阳性,又称胆囊触痛征。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sign)阳性,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液波震颤
用于-以上腹水的检查。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迅速冲击患者另一侧腹壁。如腹腔内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波动感)。为防止腹壁本身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叩诊
要点一腹部叩诊音多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取仰卧位,一般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至右下腹部,再到脐部。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为鼓音,肝、脾、充盈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呈浊音。
肝、脾或其他实质性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大量积液或肿瘤时,鼓音区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鼓音明显,范围增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所致气腹和人工气腹。
要点二肝脏叩诊肝脏叩诊时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取仰卧位。叩诊确定肝上界时,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叩1-2肋间,由浊音转为实音时,此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
确定肝下界时,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当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体形匀称型者,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瘦长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气腹及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表面有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亦可见于人工气腹等。
要点三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在mL以上)时,如患者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多积聚于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位,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阳性。
要点四肾区叩击痛正常时肾区无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部。肾区叩击痛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炎及肾结核等。
要点五膀胱叩诊采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多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因小肠位于耻骨上方遮盖膀胱,故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膀胱充盈时,耻骨上方叩出圆形浊音区。妊娠、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等,该区叩诊也呈浊音,应子鉴别。
腹水时,耻骨上方叩诊可呈浊音区,但此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膀胱胀大的浊音区弧形上缘凸向脐部。排尿或导尿后复查,如浊音区转为鼓音,即提示为尿潴留而致的膀胱胀大。
听诊
要点一肠鸣音(肠蠕动音)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医生将听诊器体件放在腹部进行听诊,通常脐周或右下腹听诊最清楚,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如1分钟内未闻及肠鸣音,可持续听诊3~5分钟。正常时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鸣音超过每分钟10次,但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见于服泻药后、急性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
如肠鸣音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若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称为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肠动力低下等。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闻及肠鸣音,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未听到,称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要点二振水音被检者取仰卧位,医师用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其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音。也可用双手左右摇晃患者上腹部以闻及振水音。
正常人餐后或饮入多量液体时,上腹部可出现振水音。但若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胃扩张、幽门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