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大伯胸口痛就医
突发呼吸心跳骤停
“急诊抢救室,成人,”。3月23日11点15分,余杭一院医共体乔司分院应急广播声回荡在整个分院。随即,负责这一片区的急救医疗团队赶到支援抢救。
就在几分钟前,74岁的张大伯捂着胸口来到乔司分院的急诊大厅,问道:“护士啊,我这几天胸口疼得厉害,该挂哪个科啊?”
对于急性心梗的敏感性让预检分诊护士察觉到了张大伯的异样,利落地测完生命体征和病史询问,快速引导到抢救室进行心电图检查。
突然!张大伯刚躺上病床就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随即急诊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启动“院内成人”。
余杭一院医共体乔司分院在总院的指导下,建设分院“”急救系统。
“肾上腺素1mg静推”、“开放气道呼吸机准备”、“除颤仪到位”……坚持不懈地按压和前后4次除颤,25分钟的努力终于抢回了张大伯的生命体征,取得与死神斗争的暂时胜利,随后立刻安排转运到医共体总院,进行下一步抢救和治疗。
医共体胸痛救治单元一键启动
无缝对接抢救
在转运的同时,余杭一院胸痛中心通过胸痛救治单元上下联动,已经明确急性心梗诊断,安排术前准备,心内科主任医师袁红教授指挥抢救。
11点56分,余杭一院急诊科、心内科、ICU已充分做好接病人准备。6分钟后,张大伯被送达余杭一院,立即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到导管室开展冠脉造影。术中发现张大伯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开口95%狭窄,心内科团队随即为他植入1枚心脏支架打通血管,血流恢复后送入ICU监护治疗。
在整个胸痛团队的接力下,幸运的张大伯终于闯过了生死关,目前即将转入心血管内科普通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心脏本身的供血血管)突然闭塞,导致心脏肌肉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任何范围大小的心肌坏死,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持续的急性胸痛、胸闷、濒死感,不能缓解;大面积心肌梗死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发生急性心梗牢记2个“”——立即拨打;争取在分钟内开通血管!
在这样一个
治疗时间极其宝贵的急重症面前
除了医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及急救
患者和家属也要加强及时就诊意识
1当我们的血管完全闭塞,心肌细胞持续性地缺血缺氧开始坏死时,绝大多数人的身体都会发出信号(女性、糖尿病患者和老年患者有时症状不典型):
1.胸痛为压迫性、紧缩性、烧灼感、刀割样或沉重感。
2.无法解释的上腹痛或腹胀。
3.放射至颈部、下颌、肩部、背部、左臂或双上臂。
4.“烧心”,胸部不适伴恶心和(或)呕吐。
5.伴持续性气短或呼吸困难。
6.伴无力、眩晕、头晕或意识丧失。
7.伴大汗。
医生提醒
胸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部、咽部、下颌、上腹部、背部上方等。
一旦胸部突然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或出冷汗,持续时间超过10-15分钟仍不缓解,要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刻就医。
2从余杭一院胸痛中心
到医共体分院胸痛单元
余杭一院胸痛中心于年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整合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极大缩短院前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还积极带动和指导社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胸痛急救和基本健康意识。
此次张大伯抢救成功,除了胸痛中心的精准治疗外,和余杭一院医共体乔司分院的快速响应,专业评估、抢救分不开。年,余杭一院医共体总院为提升医共体急救能力,总院指导各分院建设分院“”急救系统,同时胸痛中心专人协助开展胸痛单元建设,以秒为单位优化改造流程,配备先进的急诊抢救设备,加强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分院紧急救治能力,与总院建立联合救治机制,实现“急诊绕行”抢救模式,使急性心梗患者的D2B时间大为缩短,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为打通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
仅年,余杭一院胸痛中心共接诊急性胸痛患者名,抢救心梗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31岁,急性心梗救治成功率98.4%。
心梗急救要又快又准!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