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一大波熊孩子即将来袭!
“伤”得了厅堂,“吓”得了厨房
坏得了公物,翻得了围墙
抓得了小强,打得了流氓
……
而你只能摇头叹息
然后弱弱地说一句:
孩子,注意安全啊!
那么,暑期孩子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高空坠落
高空坠落是城市比较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之一,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大多数的情况是家长单独把孩子留在家中,特别是当孩子睡熟之后,家长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就想利用这段时间外出办事,而意外往往在这个时候发生。一旦孩子醒来发现家长不在,会有一种“分离焦虑”,特别是学龄前期的儿童对危险缺乏认知,加上好动、好奇的天性,就可能做出爬窗户等危险举动。
对策
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窗口做好防护栏。暑期可以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或者送到托管机构安置。
现场处置
当幼儿从高处跌落,父母一开始得先看跌倒的部位有没有明显的外伤,是否有红肿或瘀伤。如伤口污染不严重,也不太痛,可用冷开水或自来水冲洗局部,如系表皮擦伤,用盐水或白酒涂抹即可。如局部青紫肿胀,可先冰水敷后再用红花油等。
消肿药物涂于伤处,直到消肿为止,千万不能用针放血。早期也不可用热敷的方法。
如果是撕裂伤伤口深而大,医院处理。这样可在医生的无创技术下得到最好的恢复。对面部外伤合并颅脑外伤应医院,父母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恶心或是呕吐的情形发生,意识是否清楚,当发现此类不舒服的症状,家长切勿随意搬动、触摸受伤处。
溺水
每年医院抢救的孩子也不少。特别是一些水源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孩子在小池塘、小河中,甚至沟渠边玩耍时很容易发生意外。有些农村家庭里有储水的大水缸,一定要加上盖子,避免孩子跌落进去。
对策
游泳要选择正规的有现场救生员的游泳馆,家长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要在河道、池塘、湖泊游野泳,不要让孩子单独在沟渠等地方玩耍。
现场处置
溺水者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疗是立即给予通气,迅速开始人工呼吸能增加患儿生存的几率。通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在浅水或岸上就开始人工呼吸。如果溺水者发生呕吐,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布除去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现场初步心肺复苏的同时,应拨打急救电话求救。
烧烫伤
小儿的皮肤是很薄和娇嫩的,同样温度的热水在孩子身上造成的伤害会比成人重。而夏季衣物都比较单薄,更是儿童烧烫伤意外的高发期。
对策
尽量让孩子少进厨房。远离油锅、汤锅、热水瓶。孩子洗澡时倒入冷水再缓加入热水,用手腕试水的温度。对于已经开始懂事的孩子可以用热水瓶瓶塞轻触其手臂,让他(她)们形成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
现场处置
如果手足部位烫伤,烫伤较浅表,并且面积小于小手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水温越低越好,但不能低于-6℃。如果是脸或额部烫伤,不能用凉水冲洗,可以用几条毛巾轮流进行湿敷。用剪刀剪开覆盖在烫伤处的衣服、鞋袜等。将患处浸泡在冷开水或干净凉水中30分钟,可减轻水肿和疼痛。不要在冲洗后的创面上自涂一些药物和食品,如酱油、面酱、香油、小苏打等,这些做法会污染创面,造成感染。也不要在创面上涂紫药水或红药水,其实这样做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遮盖创面,为诊断带来麻烦。如果伤面上出现了水疱,不要自行将水疱弄破,以免造成感染。较大的水疱或水疱已破,医院消毒处理;烫伤面积在5%以上的严重烫伤小儿,医院途中应取平卧位,不要直立抱着,可以给患儿喝些淡盐水,防止脱水。
跌倒骨折
孩子天性好动,加上精力旺盛,喜欢打打闹闹,对危险的辨别意识又较弱,因此很容易发生摔倒骨折等伤害。尤其进入夏季以后,孩子衣服穿得较少,摔倒时缺乏衣物的保护,因此是儿童骨折的高发季节。
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体育活动方式,避免太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像轮滑、滑板等不推荐年龄较小的孩子参与。进行其他体育锻炼时应该注意做好防护和准备工作。
现场处置
当家长判断孩子可能是骨折的情况时,要马上进行妥善固定,避免进一步的损伤,需要就地取材,如木板、硬板纸之类,在现场进行固定,切记,无论什么骨折,家长都不要去活动骨折部位,也不能让孩子乱动,否则可能造成严重二次伤害。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按摩、热敷等,在没有经过医生诊断前,万万不可。尤其是脊柱骨折,更是不能随意搬动或摇晃孩子的身体,应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护。
交通事故
当今,交通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估计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为25万一30万人,受伤者约万人,永久性伤残者约万人。在每10位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中,至少有1人是儿童。每年有18万多1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的儿童致残。交通事故也一直是儿童和青少年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
对策
(1)、加强对儿童的交通安全教育;
(2)、遵守交通规则;
(3)、不在马路上玩耍;
(4)、不强行拦车、扒车,不翻越护拦等;
(5)、不满13岁儿童不在马路上骑车;
(6)、不钻在汽车下玩耍。
现场处置
(1)、对垂危患者及心脏停搏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施以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对意识丧失者,宜用手帕、手指清除伤员口腔中泥土、呕吐物等,随后让伤员处侧卧或俯卧位,以防窒息。
(3)、对出血多的伤口应加压包扎,有搏动性或喷涌状动脉出血不止时.暂时可用指压法止血,或在出血肢体伤口的近端扎止血带。上止血带者应标有标记,注明时间,并且每20分钟放松一次,以防肢体的缺血坏死。
(4)、对骨折进行固定。
(5)、如发现开放性气胸,对呼吸困难、缺氧并有胸廓损伤、胸壁浮动(呼吸反常运动)者,应立即用衣物、棉垫等充填,并适当加压包扎,以限制浮动;对伴呼吸困难张力性气胸,且条件许可时,可在第二肋骨与锁骨中线交叉点行穿刺排气或放置引流管。
(6)、有开放性颅脑或开放性腹部伤、脑组织或腹腔内脏脱出者,不应将污染的组织塞入,可用一干净的小碗覆盖,然后包扎;避免进食、饮水或应用止痛剂,医院诊治。
(7)、当有金属棒、木桩等物刺入体腔或肢体,不宜拨出;宜离断刺入物的体外部分(近体表的保留一段),医院后在手术中再拨出,有时戳入的物体正好刺破血管,暂时尚起填塞止血作用,一旦现场拨除,会招致大出血而来不及抢救。
中暑
每年的7月份是中暑的高发期,尤其是在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间过长的话很容易中暑。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等健康状况有关。因为长时间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容易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慢,导致体温上升。会出现: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等症状,短时间休息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如轻度中暑则会出现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重度中暑则表现为:皮肤凉、出汗量大、甚至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
对策
年轻父母应该重视和预防夏季孩子中暑的发生,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在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14点之间,尽量少带孩子外出;如遇带孩子外出活动则要注意为孩子补水,注意不要让孩子在太阳下长时间曝晒,并尽量让孩子在阴凉地方休息。
现场处置
(1)、立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有条件的话可移到空调房间。
(2)、让其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
(3)、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30%的酒精擦身降温。同时为其补充些淡盐水,或喝些清凉饮料。
(4)、如救助后情况得不到缓解,患者出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呼吸加快、抽筋或体温过高而不出汗等症状,医院。
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是十分危险的,轻的可能引起肺炎,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常见的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等。
对策
3岁以下的孩子咀嚼和吞咽功能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干果类的东西建议不要给他们吃,果冻也是比较危险的,不小心可能引起孩子气道完全堵死,窒息死亡。还有带刺的鱼肉也不要喂给孩子吃,其实鱼类的营养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食物来获得,不用冒险给孩子吃。另外,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行喂东西,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要逗孩子笑,因为这样都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
现场处置
一旦孩子吞入异物,注意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说明异物进入气管,医院紧急处理,否则会引起窒息。如情况紧急,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患者若是3岁以下的孩子,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异物还没出来,可以把孩子翻过来,面对救护者,将手指并拢在孩子胸部下半段按压1—5次。随时观察孩子嘴里有没有东西出来,如果有东西,救护应该用手指将异物勾取出来,千万不要捅。以上所有动作都是在孩子的头低于胸的情况下完成的。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抢救者可以站在患儿背后,用两手臂环绕患儿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素材来源:新华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