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组织里,气体和液体并存,气体上升,液体下沉。在肺部超声检查时,超声波束会在气体-肺组织界面发生反射或折射。在正常肺组织中,超声波束会完全反射,产生伪像,限制了其对深部组织结构特征的进一步检查,但是当肺组织中的液体逐渐增加时,超声检查时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征象,对于不同病变类型的肺组织,肺内气体所占比例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其气液成分比例并不一致,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征象。
对于不同病变类型的肺组织,肺内气体所占比例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其气体成分比例并不一致,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征象。对于肺组织的临床常见病变类型,其气液比(肺组织内气体所占比例)可简单划分为:胸腔积液,约0;肺实变,约0.1;肺间质综合征,约0.95;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失代偿,约0.98;正常肺组织,约0.99;气胸,约1.0.基于肺内不同病变组织气液比例不同所组成的连续征象谱,则构成了肺部重症超声的基本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超声不同的是,肺部超声除了能显示正常的影像外,更多的征象是来自于超声所产生的伪像。当肺部组织的含气量明显减少,即肺部发生病变时,超声波束可以直接穿过肺部组织,从而可以显示肺部的真实病变;而当肺部组织含气量逐渐增加时,超声波束在气体-肺组织截面发生发射或折射,从而显示出A线/B线等一系列的伪像,构成了肺部超声的基础。
A线形成的基本原理
肺部组织的胸膜由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两部分组成。在进行肺部超声的检查时,超声波经过皮下组织-壁胸膜交接面时,会形成一层高回声的胸膜线,同样,当超声波经过脏层胸膜-肺组织交接面时,也会因为组织密度的差异,形成一条高回声的线。由于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之间在正常情况下紧密贴合,随着呼吸往复运动,在肺部超声下即形成一条高回声的随着呼吸运动的胸膜线,这种随着呼吸的往复运动也被称为胸膜滑动征。
正常情况下,充满气体的肺组织阻止了超声波的进一步穿透,在胸膜-肺组织界面上形成强烈的反射,反射的超声波不断融合,使得在胸膜下一下形成了一系列与胸膜线等间距的,平行的高回声伪线,这些明亮的伪影即为"A线“,以及A线与A线之间的距离均应与胸膜线到探头之间的距离相等。
B线产生的基本原理
与空气相反,肺间质具备良好的声波传导特性,在病理状态下,出现间质水肿或部分肺泡水肿时,肺泡间气泡间距增大。在特定的肺泡数量和间距条件下,这些气泡可以相互捕获大量的超声能量,同时伴随在气泡之间的能量渗漏以及返回探头产生B线伪影。当间质间隙容量性扩张或胸膜下的充气组织因空气丢失而收缩时,在肺超声显示为超声肺彗星尾征。
而Lichtenstein等通过CT检查证实B线和小叶间隔的增厚相对应,认为B线源于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的小叶间隔正常厚度约0.10~0.15mm大部分小于超声分辨率(约1mm),故正常情况下多为肺泡内气体强回声所包绕而不能显示。当小叶间隔增厚是,与周围肺泡内气体的声阻抗差异增大,从而形成B线。
肺实变与肺不张形成的原理
当肺组织内的空气被液体所替代,即会形成肺实变或肺不张,当这些损伤区域到达胸壁或膈肌,可以被超声波所穿透,从而显示出肺组织的内部结构,此时肺部超声所获得的征象为真实的征象。
胸腔积液
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紧密贴合,在肺部超声上难以区分。当患者胸腔出现积液时,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间隙会被液体所填充,从而形成低回声的征象。此时,壁层胸膜与液体、液体与脏成胸膜之间均会形成组织交接面,其与上下肋骨所形成的声影一起,组成了四边形征,四边形中的低回声即为胸腔积液。
尽管重症肺部超声对不同病变类型能够对应不同的超声征象,但这并没有解决肺部超声不能探测肺部深部,即未累及至胸膜的病变,如正常通气肺组织包绕的局灶性病变的缺陷。但所幸重症医学临床医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