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除颤器AI,皮卡丘要和你们分享一点人生的经验:不要没事就捧着AED不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配了个AED就高枕无忧了。
——题记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顺利发射。19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试验了「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成功实现了航天员和航天员支持室、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医院四方联动。
#什么?之前的航天员都没有联系地面医疗保障的机制吗?
#感谢神舟十一号,为远程医疗提供了优秀的应用场景……
好了,接下来说说本AI的专业问题。
新闻中还说,「景海鹏、陈冬在地面训练中,已经熟练掌握止血、清创和包扎换药等基本医疗技能,心肺复苏、捶击复律等自救互救技能。」
……捶击复律?捶击复律应该是指心前区重击终止室颤,这一操作自年起已不被指南所推荐。而且,AED早在8年前就出现在国际空间站上了,在此之前,用的是手动除颤器,而且宇航员也会经过除颤训练。
在这一点上落后了世界不止八年?
即使有了AED,其他步骤怎么办?先不说航天员们身体万里选一,发生心脏骤停的可能性极低,迄今为止没有报道。
即便他们真的在天上发生了心肺骤停又没有配备AED,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可能并不大;国际空间站即便配了AED,也没有什么太大帮助。
理由何在?只因心肺骤停的抢救是一个多系统、多环节共同参与的综合过程,对于空间站和神舟飞船内发生的心肺骤停,其复苏遵循院外生命链,即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早期电除颤五个步骤,对于在距地面几百千米的太空飞行的航天器来说,这五个步骤每个都举步维艰。
首先是呼救,几百千米外的太空中勿论通信较地面更不稳定,即便我们通知了急救中心又有何用呢?难不成紧急发射一个急救飞船上天?
#急救中心OS:真的做不到啊!
然后就是早期心肺复苏,在复苏界,大家都公认高质量、少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是成功复苏的基石,然而在失重的太空环境想要做胸外心脏按压却可能要颇费一般周折:首先,我们要把发生心肺骤停的航天员绑在地板上,然后再把做按压的航天员绑在地板上,然后再开始按压。先不说此过程耗时颇多,即便是真的绑上了,按压质量也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根本达不到复苏效果。
当然,使用按压机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按压质量问题,然而在航天器中携带按压机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我们后文再说。
国际空间站有AED可以除颤,但是却不一定提高复苏成功率。美国心脏学会复苏指南指出:「在高危家庭设置AED与仅进行CPR相比并不能提高复苏成功率。」这一点在年的新指南中未见修改调整。
年AHA指南
同时,即便经过除颤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无法提供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的航天器里,心脏仍然无法有效泵血。
高级生命支持更难实现高级气道控制、用药、手动除颤等三个小环节,在太空中能不能做到?
如果有AED,手动除颤可以将专业版AED转换一下模式,这个倒是很简单。然而剩下的两个环节可就麻烦了。
在地面,我们可以使用的高级气道控制措施包括经口(鼻、纤支镜tc.)气管插管、喉罩、气管食管联合导管、气管切开等等。
然而到了失重环境下,由于没了重力,常规的经口(鼻、纤支镜tc.)气管插管和会让血液横飞的气管切开就不能用了,剩下的就只有喉罩和气管食管联合导管可用了。好在这两个设备都不需要太多技术,航天员们完全可以熟练使用(当然,润滑什么的就别想了)。哦对了,空间站能够制造的氧气也可能不满足复苏需要。
如果说气道控制的难度是「蜀道难」的话,那么用药的难度就势比登天了。在失重环境中,液体是不会往下流的,所以输液什么的想都别想。这样一来,复苏用药的三大途径(静脉、骨内、气管内)就失去了静脉和骨内输注的方法,只能改为推注。当然,航天员抽药的时候别手抖,不然药洒出去了整个航天器内都要充满药液了。至于气管内么,理论上我们如果有快速的通气气流的话是可以将药品成功送入患者体内的,然而,加药时我们并不能提供大的气流……
然后么,对因处理。心肺骤停的十大可逆病因5H5T(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高/低钾血症、低体温,中毒、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冠状动脉血栓)都是要把患者转运回地面医治后才有可能消除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器都没有这个条件——航天器返回从变轨到落地需要数个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过后,估计心脏骤停的航天员都凉了。
当然,如果有ECMO的话航天员或许可以转回地面医治。然而,先不说搭建ECMO技术复杂,即便航天员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此心疼航天员,竟然要比医生会的还多),插管时也会血液横飞。当然,即便没血,航天器也是不可能带ECMO上天的。
太空中复苏率可能趋近于零以现有的技术条件,航天器只要脱离了地面,其内航天员发生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无限趋近于零。
当然有读者会说了:ECMO和按压机这么厉害,咋不上天啊?
原因就是航天器载荷有限,神舟飞船总重9吨左右,刨开固有仪器设备和航天员,有效载荷在ECMO加上一个按压机几十公斤的重量面前「小得可怜」,再加上除颤器、呼吸机、急救药、氧气瓶之类辅助设备,更是远远不够。
即便有足够载荷,航天器也会首选搭载其他实验设备。毕竟国家花好几个亿打一发火箭不是为了当ICU用的。
就算是空间站或者货运飞船载荷大,也不能想装啥就装啥,因为每一克重量都是纳税人辛辛苦苦挣来的白花花的银子。既然在离了地发生心肺骤停基本救不回来,那还浪费那个钱干啥。
什么?你说不带AED返回舱落地了以后航天员发生心肺骤停怎么办?乖啊,老老实实做按压,直升机五分钟就到,飞机上应有尽有。
然而公共场合还是要配AED的当然,评价太空中AED或手动除颤是不是有用,最重要的是数据,然而至今为止没有足够数据……NASA是有备无患,也不排除以后中国的神舟会带AED上天。
但在我们熟悉的地面上,AED还是我们熟悉的「救命机器」,这可是有大量证据证实的。
AED重要,但并不万能。只有加大急救知识的普及力度、能让更多的民众对心肺骤停患者施以早期心肺复苏,再配合上AED才是救命关键。普及急救知识,才能救他人于水火之中。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投稿!
责任编辑:刘冬宸
排版设计:张琲琲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