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张力性气胸的概念、病理生理变化;掌握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实施目的、适应证及基本操作规范;了解其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基本操作规范(录像观摩+技能操作)。
2.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3.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内容拓展。
3学时
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研究生、住院医生。
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实施目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基本操作规范。
1.什么是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是如何形成的?
2.张力性气胸的病理生理变化?
3.张力性气胸穿刺减压后,如何进一步处理?
4.如持续漏气而肺难以膨胀时,又应如何处理?
张力性气胸急救术的目的首先是尽快抽出患者患侧胸腔内的气体,解除压迫症状,迅速恢复胸膜腔内负压状态,使肺及早复张,其次是保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避免继发感染。
1.张力性气胸。
2.血胸及血气胸。
3.没有气胸证据的胸部创伤(贯通性)患者将进行正压通气时。
弯盘、0.5%碘伏棉球、手术镊、线剪刀、直血管钳、无菌洞巾、无菌手套、粗针头注射器,无菌橡皮指套、缝线、2cm宽胶布、2%利多卡因。
1.体位:患者半卧位。
2.选择穿刺点: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第三肋骨上缘)的交点处为穿刺点。
3.常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3遍,直经约15cm。
4.戴无菌手套。
5.铺无菌洞巾。
6.穿刺:抽取2%利多卡因5毫升,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在穿刺点处垂直进针,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继续进针,进针深度约3cm左右,此时应有针栓被气体顶起的感觉或抽出气体(口述),移去针筒放气。
7.用血管钳贴胸壁固定穿刺针,用碘伏棉球缠绕穿刺针,再用宽胶布将血管钳固定于胸壁上。
8.将橡皮指套,在其顶端剪开一约1cm裂口。将橡皮指套近端用缝线缚于穿刺针尾端。
9.术后与病人交流、安慰病人。在转运途中,口述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1.做好心理护理,张力性气胸患者起病急,恐惧、焦虑较重,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时更是忧心忡忡、紧张烦躁,此时需要护土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病情,说明插管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病室温度适宜,房间定时消毒,消除患者的恐惧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观察精神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置管后1~2小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体温及胸部体征,注意有无纵隔摆动,如诊断明确,应迅速胸腔穿刺或协助医师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术,必要时行开胸手术。
3.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注意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的情况,因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死腔的大小与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4cm~6cm,若水柱波动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波动,可能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引流管折叠,扭曲或皮下脱落,应及时调整位置或更换引流管;引流管阻塞,可用收自下而上挤压或用无菌空针抽吸及生理盐水冲洗;未复张而排气管内未见气体排出,可能由于引流装置不严密,此时应检查各连接头处,或用止血钳夹住分段检查;玻璃管入水深度保持在3cm~4cm,过深可增加气体排出的阻力。
4.定时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性质、颜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胸壁引流口敷料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每日更换引流瓶及瓶内液体,搬动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需双重关闭引流管或用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保持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cm以防止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引起逆行感染。
5.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6.避免一切使肺内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用力而加重气胸;咳嗽或打喷嚏可使肺过度换气加重气胸,使刚愈合的肺泡再次破裂及引流逆流引起感染,因此应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通畅,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鼓励其吹气球等,以促进复张。
7.对出院的患者应做好卫生宣教,嘱其应戒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冒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张力性气胸的正规处理,是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腔引流管(通常是在第二肋间锁骨中线),连接水封瓶。有时尚需用负压吸引装置,以利排尽气体,促使肺膨胀。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经闭式引流后,一般肺裂口多可在3~7日内闭合。待漏气停止24小时后,经X线检查证实肺已膨胀,方可拔出插管。
长期漏气者应进行剖胸修补术。如胸膜腔插管后,漏气更严重,病人呼吸困难未见好转,往往提示肺、支气管的裂伤较大或断裂,应及早剖胸探查,修补裂口,或做肺段、肺叶切除术。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