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自发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
原发性气胸
创伤性气胸
月经性气胸

慧眼如炬科技助力浙大二院放射科见习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为更好地帮助级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含5+3)专业见习同学了解X线、CT及MR检查特点,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放射科给见习同学安排了一场精彩的体验式教学。下面让我们看看见习同学们各自有哪些体验和感想呢?

PART.01

X线、CT及MR检查如何完成呢?

--周同学

作为初次来到放射科的见习生,放射科专职教秘王启苑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参观了各种影像仪器的运作实况。在现场,影像技术老师还会给我们讲解仪器用法及检查注意事项,并观摩X线、CT、MR的操作过程。

马老师讲解CT原理

高端的双源CT

作为初来临床轮转的小白,偶尔会和实习同学一起陪同患者来做CT,可以说来到这里,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次我和技术老师一起完成了几个患者的CT检查。

等老师处理完急诊患者后,我的两位同学跃跃欲试,想给自己做个CT,毕竟医学生有一种病,叫做“轮转哪个科哪里不舒服”。一回生二回熟,这下可以熟练地服务自己同学。

胡同学有中度脂肪肝,要减肥啦!

李同学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最后我们去到MR检查,高大上的机器、舒适的检查环境,MR成像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软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

吴老师在做MR检查

PART.02

胃肠造影剂你喝过吗?味道如何?

--李同学

食管造影

外科组的同学大概怎么也没想到,头一次团建举杯,是在浙二的胃肠造影室。杯子里是一种白色的、略微粘稠却不沾杯的不透明液体,还散发着一股菠萝混香草的清甜气味。没错,这就是造影室里的重要角色——医用钡剂。品尝了这种外表类似“油漆”、“修正液”、“白色芝麻糊”的液体,大家给出了一致的评价——“颗粒细腻”、“粘口”、“淡淡的甜味”。除了体验钡剂,外科组的同学还品尝了产气粉,酸酸甜甜细小颗粒,刚入口就变成了气体,在舌尖绽放出绵密的感觉——两位女同学认为产气粉比钡餐好吃,男同学则钟爱钡餐。

同学“第一次团建举杯”

品尝了这两样别致的点心后,B2组的同学观看了数例食管钡餐造影检查的实例,以及既往的食管钡餐造影、胃肠道造影的病例。“龛影”、“充盈缺损”是影像科常用的术语,尽管我们曾经在理论课上学习过,也在书本上勾划了相应的概念,但对当时的我们却仍然是晦涩难懂。见习时的学习彻底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很快从新手进阶到了可以从真实病例中找出病灶的高手。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在放射科,“精致下午茶”和互动式教学不仅让我们走出了坐在原地读书的舒适圈,还激发了我们对影像学习、临床诊断思维的极大兴趣,让我们忍不住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见习!”

PART.03

“铅衣战士”如何在肿瘤上“绣花”

--胡同学

观摩肝癌TACE术

放射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原发性肝癌以其独特的供血特点发展出了十分经典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这种技术既不属于内科治疗,也不属于外科治疗,教材中对该部分仅仅是一笔带过,我们并不了解其具体内容,在这里很好的弥补了这一课,今天我们就去观摩这种新兴的治疗技术。

观摩肝癌TACE手术

进入介入手术室,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一片绿色的人影,而是五颜六色的铅衣,看着有点喜感,原来是为了隔离辐射,保护身体上对射线敏感的部位。我去试了试,很重,单手提起一套真困难,一问老师,才知道大概有20kg。

自称是现代社会“绣花女”的手术老师操作十分灵活,在X线下,只见一根带有弯头的导管从股动脉沿着腹主动脉匍匐而上,一点一点地爬向肝动脉,进入肝动脉后,再去找更细的分支,再进一步找肿瘤供血血管,导丝在灵巧的手下仿佛灵动的生命一般钻入每一根血管,与肿瘤血管缠斗。一阵阵“冒烟”后,介入老师精准找到每根肿瘤血管,在术中CT的帮助下,再度精准地完成注药栓塞肿瘤。整个手术过程一气呵成,堪称得上是“绣花”界的典范。

通过介入手术室的见习,我对放射介入医师及手术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是他们让我想起一段话:如果你感觉到生活轻松,肯定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想感恩并与之同行的所有医务人员!

PART.04

人工智能(AI)重建到底有多快?

--陈同学

观摩冠脉AI自动重建

年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同一时间的影像科医生只能借助X线的黑白片子粗略地观察患者身体里的病变。而现如今,现代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这两门学科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了AI的帮助,本身已是顶尖的浙大二院放射科医生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熟练应用双脑(人脑+电脑)思考及处理临床问题。我们看到了AI帮助下的冠脉CTA的立体三维重建,每一根冠状动脉都被快速、清晰地呈现。按照传统重建方法,这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5年前大概需要48小时的工作量,而如今只要短短的15分钟就能重建完成,医生们能够更高效、精准地筛查和诊断冠心病,得益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观摩双足痛风双能量重建

放射科的图像后处理也让我们眼界大开。痛风作为发病率日益增高的代谢性疾病,已经广为人知了,但这种疾病不像“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样,在影像系统里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双能量CT下可直接显示,好神奇!屏幕上痛风石以一块绿油油的结晶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可以准确地判断它的大小、形状、部位,有图有真相!

这些技术在让我们惊奇于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医学已经开始和其他学科联动融合,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加入使得传统医学的模式发生了改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医生,如何紧跟潮流,利用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值得我们思考。

PART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定位可以精准到多少?

--陈同学

最后一站,带教老师带我们观摩了CT引导下肺穿刺。肺部疾病种类繁多,有时候仅通过影像图像无法做出诊断,或需要获得病变的病理类型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部分病灶的位置又无法通过纤支镜取得病理,这个时候需要通过CT引导下穿刺来获得病理结果。

CT引导下穿刺

我们观摩的第一个穿刺患者是个老年男性,有慢支、肺气肿,右上肺有个3-4厘米的大肿块,两位穿刺老师密切配合,一个在机房内定位、穿刺;另一个在扫描间操作机器,第一针进去了后取出了病变组织,准备再取一条病变组织的时候,再一次扫描CT发现患者出现中-大量气胸,老师急忙叫停操作,立马跑进机房与患者交流症状,问他是否胸闷气急?是否有心慌不适?并用氧气枕安排鼻塞吸氧、联系管床医师过来接患者,两位老师井然有序的处理着。送走患者后,两位穿刺老师说:“气胸是肺部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这个患者有肺气肿,发生气胸也在预料之中,需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通过这次事件,也让我们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该如何去冷静、有序处理,这也是我们在临床轮转需要学习和锻炼的一种综合素养。

CT引导下肺小结节定位

第二个穿刺患者是早期肺癌小结节定位,CT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约7毫米。胸外科医生想尽量更精准、更小地切除肺组织,手术前需要放射科医师用专用穿刺针定位并锚定病灶,这样有助于外科医生打开胸腔后可以快速、精确地找到病灶,从而更大程度保护患者的肺功能。

PART.06

放射科见习总结

这次放射科体验式的见习安排非常丰富,给我们外科组同学的见习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也存在着遗憾,就是放射科见习时间较短,我们只能对消化、呼吸和运动系统作部分了解,对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的认识仍然是浅薄的,希望在后面的临床轮转时间,结合临床案例对影像知识作进一步学习和训练。

在我看来,现代医学影像学就是无创的活体解剖,能直观的看见病变。名医扁鹊因饮“上池之水,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史记》。

有现代影像学的帮助,每个医生都像饮用了“上池之水”一样,用先进的医疗科技与疾病做斗争。

图片:王蒙佳

文字:王启苑

编辑:方驰

审稿:范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oshis.com/kfxqx/7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