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将为大家介绍《手外专科疾病分级诊疗口袋手册》专著中的骨肿瘤部分。
今天介绍骨肿瘤部分中的:「骨样骨瘤和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简介
骨样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成骨性骨内骨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股骨和胫骨。
好发年龄为10-30岁,男女发病率比为2:1。
下肢的发病率为上肢的3倍,躯干骨较少见。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主要表现为早期出现疼痛,往往于X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有的病人可以没有疼痛症状。
病初常为间歇性钝痛或刺痛,夜间加重,服用镇痛药可以减轻;后期则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药物不能缓解。
疼痛多局限,软组织可肿胀,但受累区很少。
典型的X线表现为一个直径1cm左右椭圆形或圆形的中心X线透明区,周围背一均匀的硬化带所包绕的病变。
薄层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线平片和MRI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
MRI更有利于观察巢穴及周围反应带。
治疗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准确定位,彻底切除。
大块切除包含有骨样骨瘤的巢穴和周围反应性硬化骨的患骨。彻底切除病灶后症状很快消失。
按照术中X线摄片进行钻孔,对定位有帮助。一般不主张行刮除术。
照射和化疗药物无效。
骨巨细胞瘤
简介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介于良恶之间的溶骨性肿瘤。传统上根据肿瘤的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分化程度分为三级:
Ⅰ级——基质细正常,有大量巨细胞;
II级——基质细胞多而密集,核分裂较多,巨细胞数量减少;
III级——以基质细胞为主,核异型性明显,分裂极多,巨细胞量少。
因此,I级偏良性,II级有侵袭性,III级为恶性。但病理分级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
临床表现和诊断
好发年龄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多侵犯长骨骨端,约50%的病变位于膝关节上下两骨端,其次为桡骨下端或肱骨上端等。在扁骨中骶骨是好发部位。
病变处肿痛,其严重性与肿瘤的生长速度有关,局部压之有疼痛、乒乓球样感觉,常合并关节功能受限。
无骨膜反应,可并发病理性骨折。
X线片显示,长骨骨端偏心性、溶骨性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
CT、MRI对判断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关节受累程度及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治疗
属G0T1-2M0-1。
以手术治疗为主,局部刮除加物理(如液氮)或化学(如氯化锌)处理,再用自体或异体骨或骨水泥填充桡骨下端的骨巨瘤腔,疗效较好。
对复发者或II级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肿瘤有侵袭者,应作肿瘤段截除、灭活再植或异体半关节移植或假体植入。
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作广泛或根治切除或截肢,化疗无效。
—END—
作者简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安装「医笙」APP,欢迎参与学习与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